作者/[意]库尔齐奥·马拉帕尔特 Curzio Malaparte
译者/李代桃
是泥巴,中国是由晒干的泥巴造来的。
就中国的这一块[2],一切皆造自泥土:
房屋,城市的诸墙,以及乡村,
散落在村郊的坟墓。
还有人。
底下的群山,宛如堆积的土墩
要被日头晒个干,袒露着,
无草无木。
它们蜂涌于尘寰之上
就像是一团团发胀的肠脏
被屠户扔在店外的地上
慢慢地撑开。
我们有时候飞得很低,都差点碰到它们了。
继尔,我看到,风卷起
把某些图案捏进土里:用泥巴写就的
奇奥的字母表,
费力地表达着某种确切的存在。
但那不是某种动物
或是下际这黄色沙漠之上的人。
或者一条村落。
俄忽,我们到了:西安,
这中国版图的中心,
就在黄河的摇篮里,
孕育了中华之文明。
在航站的前方,
三个孩子在玩着一团泥土:
他们被包得严严实实,夹克
和印花棉裤。
我陪他们玩了起来
直到一个年轻姑娘从航站楼走出来
叫我去用晚餐。
一个孩子抓住我的大衣,
不肯让我离开。
另外两个,也缠着我,
求我不要走。
那位年轻的姑娘又走出来,
训斥着不让胡闹。
他们放手,很是失落。
我转身离开,其中一个叫道:
快点回来呀![3]
我们很快吃完了,准备飞向兰州。
我的三个新朋友向我招手道别。最小的那个
给我送了礼物:卵石,
一份珍贵的馈赠。
在中国的这一块没有石头。
你要去卡累利阿才能找到石头,
非常遥远的北方,或者高加索;
或去西伯利亚南部,沿着帕米尔的高坡,
从中亚的草原斜走下去。
我把卵石放进口袋里,
带回家,好炫耀这件珍贵的礼物
是一位中国小姑娘送我的:这块卵石
来自中华文明的摇篮。
一个由泥土塑成的文明,
一个没有骨骼的文明,
更无形骸之所在。
一个用各种习俗拼凑起来的文明,
又突然间分离,
融进万千种的不同手势,
万千种的书法字块,
万千种的气味,色泽,菜式,
万千种的影子。进而,就这样,骤然,
它们再次凝合为传统,记忆,习性。
不需要石头,不需要坚固耐磨的材料
中国就是如此的天工之物。
一切都可证明:
难以想像之多的运动,
制度,思想,憧憬,
我们看到它的无数次重现,
但没法看到起源物。
原件早被摧毁了很久。
这就是创造中国的四大元素:
土壤,木材,瓷器,丝绸。
最耐久的是的丝绸。
我要补上第五个元素:诗歌,
它最耐得住打磨。[4]
译注:
[1]八水西安:西安城周围有八条河流:渭河、泾河、沣河、涝河、潏河、滈河、浐河、灞河。题目化自“八水绕长安”;
[2]一块:原文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单词, a part of,译为“一块”,因为块字本身有土石之义,译者想增加诗歌的尘土气息,其余也有表现;
[3]斜体表示引用与诗文使用语言不同的话语;
[4]与原文句式和句意略有改动,使用打磨一词是译者试图对全诗的进行整合和一种程度上的再创造。
作者简介:
库尔齐奥·马拉帕尔特(Curzio Malaparte)(1898 – 1957),意大利记者,戏剧家,短篇散文家,小说家,外交官。1918年起开始记者生涯,1922年曾加入墨索里尼旗下,二战结束后加入意大利共产党。 1949年,在中国建国后对毛主义产生了兴趣,曾来华访问一段时间,后因身体欠恙返国。1957年因肺癌去世。
作品简介:
《八水西安(Xian of Eight Rivers)》收录于2012年出版的英译本诗集《吞掉笼子的鸟儿(The Bird That Swallowed Its Cage)》,此书由美国电影《教父:第二部》的制片人、奥斯卡奖多项得主沃尔特·默尔奇(Walter Murch)根据其散文而重译为诗歌。
附1:原文
Xian of Eight Rivers
Translated By Walter Murch
Curzio Malaparte, “Xian of Eight Rivers” from The Bird That Swallowed Its Cage, translated by Walter Murch. Copyright © 2013 by Curzio Malaparte. Reprinted by permission of Counterpoint Press.
Source: The Bird That Swallowed Its Cage (Counterpoint Press, 2012)
原作链接:http://www.poetryfoundation.org/poem/245724
附2: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