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电影花了我十六个小时。已经从迅雷下载这部电影有两三个星期了,但一直放着没看。下载时它的文件就是十七岁的单车,没有注明上下集。结果昨夜我准备安静地在熄灯之后一个人好好看完这部电影再带着激动的心情想着电影的画面睡去的。因为一般的文艺片有很多的不宜公开观看的镜头的(不过《十七岁的单车》没有),所以一般看电影最好是十一半后,至少不会让舍友看到后大发议论。然后呢,我怀着投入的心情去看这部电影,结果呢,放到第五十七分钟时。咔,没了。原来我下载的只是前半部。该死的资源提供者竟然没有说明这只是一部分。就在投入不久后那种心情就被掐断,那个恨啊……于是今天,我再用迅雷下了后半部分,才得以看完。众所周知,校园网的速度是举世闻名的慢的,所以我花了大半天的时间才下载完。十六个小时,终于看完了这部电影。
剧情毋庸聱(?)述。
看完电影后我对中国的电影产生了信心,昨晚在“濮树与晓敏“的Q群上与烤鸡翅膀并肩和小马过河争论说中国的音乐在堕落。吵了半个晚上,结果还是谁不让谁,谁也不相信谁。所以我还是说中国的音乐比外文的逊色,因为太过于愤世嫉俗,太过于浮躁。那些优美的音乐在远古已经逝去了。而在电影方面,我无比乐观。第六代导演的崛起,正在遭受来自四面八方的诟病与喟叹之声。但他们没有投降,小伙子的嘛,不会妥协的。我看到他们在努力,在学习,在进步。不自满,是一个优点。
王小帅并没有把这部电影做到最好,但他不畏惧,他也展示出来了。电影情节性不强,旋律不够高昂又不够低沉,题材不够边缘又不够普遍。但这一切就这样,刚刚好。两个主角的演出让人弹指。郭连贵,坚子,在各自为自己的那部十七岁的单车挣扎。同是十七岁,不同的命运,却因一部单车纠缠在一起。交换单车不知多久后才认识彼此的名字,就在一个可能的友谊式的故事似乎要开始时,又是因一部单车而揭露了两人的命运截然不同而证明之前只是一场可笑的闹剧。两个人都被打了,单车被砸了,爱情也不见得有着落。两个人都失去了自己应得的东西。最后两人的分开,象征着他们已经不再十七岁了吗?象征他们再也不会在十七岁停留,或者如某评论所说,变得成熟了吗?
最触动我的有两幕。第一个是坚子和高圆圆在小树林看树枝顶部漏出的阳光,第二个是高连贵和坚子每天早上和傍晚交换单车的往往复复的镜头。坚子和高圆圆差点开始的浪漫故事不仅仅是因为高连贵的出现而打断。这其实也是表现他懦弱的性格的一个场景。高连贵和坚子在不知道多少天后才了出一句:你叫什么。这两幕给我的那个触动啊,第一个是因为高圆圆在那个场景看起来很美,第二个不知道为什么看着看着鼻子就酸酸的,很有感触。这两个镜头安排得不算高明,但只要有感觉,就是好。
是有很多人在说明这部戏的不合理之处,比如说单车怎么可能追不上奔跑的人呢?这是不合理。但又如何?电影又不是纪录片。罗拉为什么可以两次选择不同的命运呢?汤姆.提克威说:“我是这部电影的上帝,我可以。”就是这个道理。中国看电影的人要宽容一点才行。
这部电影当初的被禁只是对审查机制制度的官僚主义的讽刺。这个不应该成为你去看这部电影的噱头。
看完看还有一个感慨,中国的音乐不行了,但还在活跃着,随时再会复活,让人目噔口呆的那种。中国的电影在发展着,我说过了,我对此无比乐观。但文学呢?文学的躯体在慢慢腐烂,因为读者在流失。君特-格拉斯说:“使作家大量死亡的一个方法:人们不再阅读。这似乎是新时代的一个趋势。”(《与乌托邦赛跑》)中国的文学现在已经活得够辛苦了,还不停地有人添乱,似乎要成为终结文学的勇士。诗人的形象已经和无赖等同,而散文看起来是各大风景区的枪手的广告,小说则就是玄幻颓废性欲。说真的,我己不抱希望,虽然我也努力,同时希望在努力中不会去伤害她。我在等待着,等待新的世纪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未知的东西来证明我们的无知。